教学科研
学校荣誉
名师讲堂
学子风采
多彩校园
学校荣誉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校荣誉

新课程设置方案
作者:管理员  来源:原创  日期:2017-06-01   [] [] []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自2009年秋季起,云南省普通高中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为体现新课程“适应社会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的特点,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课程安排指导意见,特制定《曙光中学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方案》。

一、课程设置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全面完整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满足普通高中学生毕业和进一步学习的基本需求,为所有学生奠定共同的发展基础。

2.选择性原则。赋予学校、学生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校办出特色。

3.科学性原则。按照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特点和要求,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合理设置和安排科目及模块。

4.实效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办学条件和学生水平的差异,从实际出发,保证所有学生能够顺利推进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并取得实效。

二、课程结构

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设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

科目:

每一个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八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共12-13个科目。

模块: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

三、课程内容及课程设置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教育部制订的16个《学科课程标准》和云南省教育厅制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为依据确定新课程实验的内容、计划,并组织实施。

必修

(共116分)

选修部分(28分以上)

选修一

选修二(6分以上)

学习领域

科目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学分

学时

语言与文学

语文

10

180

按教育部要求,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

课程标准分类别、

分层次设置选修

模块,供学生选择。

根据社会、经济、

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自身条件和学生的兴趣,学校开设若干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按18学时1学分计算)

外语

10

180

数学

数学

10

180

人文与社会

思想政治

8

144

历史

6

108

科学

地理

6

108

分类别、分层次

设置选修模块,

供学生选择。

(按18学时1学分

计算)

物理

6

108

化学

6

108

生物

6

108

技术

信息技术

4

72

通用技术

4

72

艺术

艺术

6

108

音乐

3

54

美术

3

54

体育与健康

体育与健康

11

198

综合社会实践

研究性学习

15

270

从高一到高二第一学期,共4个学期高一第一学期可用18课时学习研究性学习基础知识。高一5个学分 ,高二10个学分。

社区服务

2

70

三年不少于10个工作日;安排在高一、高二各5个工作日进行。

社会实践

6

105

每学年一周,共3周;集中或分散安排。

144(学分)

高中毕业要求

2119+396+108=2623(学时)

116

2119

22

396

6

108

2.学分分配

高中三年的学分分配方案

总学分

必修学分(116分)

选修学分(28分以上)

选修一(22学分以上)

选修二(6分以上)

学年

学分

66

43

7

4-6

18-30

10-17

3以上

3以上

课程价值

保证全体学生达到

共同的基本要求



满足学生在共同基础上的发展差异

满足学生修改发展

3.课程设置

普通高中课程内容由必修和等候两部分构成。

必修课程按照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规定执行。

高中课程模块设置分为四个层次五种类型,即必修模块、必选模块、选修模块(含指定等候模块和建议选修模块)和校本模块。

1课程设置的说明

根据新课程改革精神和我校教学资源状况,我校新课程总体上作如下安排:

1每周按6天,每天7节课排课,每周安排35课时。

2高一第一学期按行政班平等安排课程。

3高二以选修课为主,高三上学期保留必要的选修内容。

4.研究性学习分散在每学年各学科学习以及寒暑假中,以学年为单位。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安排在三年中的周末及寒暑假,由学生自主安排进行。校本课程主要在高一、高二进行。

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按照云南省教育厅要求,我校从2009年秋季开始全面进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阶段。为确保我校课程改革顺利开展,促进云南基础教育稳步、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云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意见》的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落实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轰轰烈烈搞课改,扎扎实实抓质量,目标明确、步骤清晰、措施具体、积极稳妥地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探索我校特色发展的课程改革路子,构建具有曙光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让学生享受幸福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幸福,为云南省新课程改革树立样板,努力成为全国新课程的一面旗帜。

2课改机构(略)

3主要工作

1.突出课堂教学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积极探索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切实推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探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出台《新课程课堂评价方案》。

2.按新课程方案要求开设课程,课程的编排合理有序,必修课开齐开足,并能按要求开设多种门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在选修二部分中能开设出有学校特色的样本课程。建立学分管理制度,根据课程方案的学分要求形成学年学分分配表。

3.创新教育教学各项制度,建立教育教学新秩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积极探索行政班、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管理形式。制定出台《河北衡水中学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河北衡水中学课程设置方案》、《河北衡水中学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河北衡水中学综合实践实施方案》、《河北衡水中学学分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4.深化学生评价改革。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实行学生学习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综合实践活动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过程。

5.优化校内课程资源,开发社会课程资源,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充分利用我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利用好图书、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创建校内报刊,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竞赛,开拓学生视野。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努力与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如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整合与渗透,为新课程实施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支撑。

6.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调动广大教师学习研究的热情和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成长,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7.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并按此要求配备和管理好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使学校装备能适应素质教育和课题改革的要求,并充分发挥效益。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支撑,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9.重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作广泛宣传,营造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社会环境,使社会各界了解学校课改,支持学校课改,参与学校课改。利用校内、利用衡中网站、衡中时空,校外积极向各大媒体宣传衡中课改进程和成

学分管理试行方案

为了建立新的学校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新课程方案的精神,结合我校管理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建立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积极推进学分管理进程,高起点、精管理、细操作,扎扎实实做好学分管理实验工作;要以学分管理的研究与实验为重要抓手和有利契机,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寻求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制和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二、基本原则

方向性原则: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的改革方向。

个性化原则:必须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切实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坚持以人为本,创设修改化教育环境,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

弹性化原则:必须较好地体现教学管理的弹性,允许学生自主地选择选修课程或课程模块、选择学习难度、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方法;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个性化完成学业。

可控性原则:要根据学生特点,加强对学生课程选择、方法选择的指导与引导。在重视目标管理的同时切实加强过程管理与调控。

渐进性原则:实行学分制,必须统筹规划,完善配套措施,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校因人制宜,循序渐进。

三、学分认定和管理

学分由学校负责确认。学分管理由课改处管理,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

4编班与学籍管理

实行学分管理后,学生仍按年级编班,形成自然班或称行政班;学生的休学、停学、复学等按学籍管理规定办理;学生在3年内未能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或尚有各种环节未完成者,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期限,在延长期内,编入低年级相应的行政班。

5学生学习自主权

在学校具体安排下,学生具有如下学习自主权:

(1自主选择学习期限和学习进程;

(2自主选择课程;

(3自主选择主讲教师;

(4有条件地自主选择课题。

6学分认定的操作

(1必修课和选修Ⅰ部分的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根据“课时学习”、“平时学习”、“模块考核”等内容,实行综合考核。

模块课时学习(占5%):该项目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通过听课记录检查,按模块学习课时全程参加学习者记满分,未满分者按相应的比例折合。若参加学习课时不满规定课时的4/5者,学习课时考核记零分。

学习情感态度(占10%):该项主要包括指向学习模块的积极体验和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表现。本项的50%由教师指导学生自评,50%由教师根据课堂教学观察和平时学习观察给定。

完成书面作业(占10%):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的次数和解答的质量要求。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予以确认。

实验操作与实践活动(占10%):实验操作包括动手制作和使用工具仪器,保管和维护工具仪器,实施精确测量与实验设计等技能与方法。实践活动,指模块学习过程中,开展的系列实践活动,既要考虑活动的参与性,又要考虑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由学生自己提供报告,进行自评,最后由教师给予确定。人文学科可以通过口语、听力、表演、作品展示、小论文、信息收集整理等多种形式考查。

平时测试(占15%):指模块学习中,根据需要举行的阶段性知识与理解的测试。可以是纸笔试,也可以是口语试或操作试等其他形式。分数的确定,可以是所有阶段测试的平均,也可以是按计划,各次占不同比例,最后相加而得。

模块总测试成绩(50%):模块学习结束,举行全面、系统的知识与理解的总测试,是学生学习模块的全面、系统的学习水平考核。教师在复习和研究讨论的基础上认真命好测试题,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每一模块学习七项总分达60-74分为合格,75-89为良好,90分(含)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部分不合格者,必修模块学生可以自愿申请补考,也可以自愿申请重修该模块;等候模块,参照必修模块方法执行,也可申请其他模块学习的学分转换替代。

(2综合实践和选修Ⅱ部分的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详见《综合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综合实践实施方案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开发与实施的课程,其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个科目。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组织纪律性、集体观念、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人文精神有独特的价值,而且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科领域的学习也有明显的作用。认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基本原则

1综合性原则

在活动中,既要对以往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也要关注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

强调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自主性原则

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解决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的指导应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4开放性原则

强调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在时间安排、主题确定、方法运用、活动操作和成果表达等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生发挥修改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5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表现,关注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和主题,关注实践活动的方法、态度、体验及诚信和尊重知识产权等情况。

2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实践与服务技能,学会合作与分享、尊重与欣赏,学会人际沟通,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形成具有关注人生、社会和未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具体目标

   1.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态度和情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培养严谨求实、不断追求、勇于困难的意志品质和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社区服务。通过学生在本社区的集体或个人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3.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并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领导小组。

(二)实施策略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方法,构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采取以下策略: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策略

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实践活动要做到内容开放、过程开放和方法开放。通过课内与课外结合,拓宽实践活动的空间,充实实践活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自主和指导相结合的策略

实践活动要遵照新课程的理念,突出实践活动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实践活动的帮助者,学生活动的主体。要在引导学生主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能力。

3.一般活动和专题活动相结合的策略

(三)实施过程

在高一全面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每个班级建立以班主任为负责人的班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配备两名任课教师协助工作。研究性学习每周三节,采取“2+1”的方式,即一节课进行理论指导,另两节课为学生活动时间,作为必修课列入课表,与其他学科同行管理。四十五周岁以下的任课教师都有义务担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并作为教学常规进行考核。

   1.实施准备

(1)培训教师。对高一年级及相关处室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参与、协商,与教师共同确立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线索与操作方式。

(2)保证课时,落实教师。通过合理统筹,确保高一及相关教师各班每周三课时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专用课时,由高一的任课教师和处室相关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由综合实践活动指导中心老师指导活动。

(3)物质准备。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工作,为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各种使得条件。购置档案袋,存放学生的各类资料、成果和教师对活动的建议、评语,以此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成长足迹。

(4)动员家长。准备《致家长书》,使家长有机会参与课程建设,取得家长对课程开设的理解与支持。

   2.具体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研究性学习

(1)基本原则:关注兴趣、回归生活、立足实践、着眼创新。

(2)组织形式

由于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高,且工作量大,靠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需要大家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最佳选择。具体做法是:高一年级主要进行学科内专题研究,每个小组也是做一个课题,有10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由班主任负责,每班配备2-3名任课教师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组织有2种形式,第一种是每个班级负责一个专题(即为一个总课题),每个学习小组负责其中的一个子课题;第二种是研究课题由学生自由提出或选择。

   (3)教学策略

A.组织培训,为课题研究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提供专题范围,激发主动探究的动机。

为了使广大师生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基本常识和技能,组织以下三级培训:一是指导教师的培训,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管理与考评等;采取的形式是专家报告、专题讲座、辅导学习等。二是学生课题组长培训,主要内容是如何组织和分工、怎样做活动计划和活动汇报、学习活动的策略等。三是学生全员培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课程介绍,如何选题、资料收集和处理、对照实验和抽样调查的方法,怎样做课题研究和项目设计等。

B.组建课题组

课题组采用学生自由组合,教师适当调节的方法。在组建前,教师要讲清组建课题的目的意义,引导课题组成员组成要注意个体知识能力互补、性别比例恰当。每个课题组4-6人为宜。

C.指导等量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的提出来组织学习活动,问题是学习的载体。我们组织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和确定问题,问题可由教师提供,也可由学生自己提出。课题内容可以是教材内容的延伸和拓展,也可以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探索;可以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探索;可以是已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领域。

选题遵循可行性、科学性和独特性原则。可行性包括人力、物力和时效性。人力即人员素质,是指学生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课题组长的协调能力、指导教师的学科水平和科研素质等;物力是指仪器设备、实验材料、信息资料、统计软件等;人力和物力还包括校外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时效性是指课题研究时所需的有效时间,每个课题的时效至少要一个周期以上(考虑到重复实验),每个时段所完成的内容。科学性是指选题与预期结果是否合理,研究方法是否正确严谨。独特性是指研究内容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思维方式和应用方法有独到之处,实验材料或事实材料具有地域性,实验设计巧妙、新颖。

选题时还要注意宜小不宜大。若课题太大,受主客观条件限制,研究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不能全面、深刻地阐述清楚。若选择一个比较小的课题,能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容易得到有价值的结果。

选题形式:第一种方式是学生自由提出。第二种先由各任课教师提出课题、经学校汇总和筛选,进行公示,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后聘请指导教师,经指导教师和班主任的认可,上报学校,经平衡后公布并备案。

D.制订课题方案

一个完整的课题方案主要包括课题背景、研究方法、实施过程、课题组成员与分工、指导教师、成果形式等。若是实验研究还要写出预期结果。由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局限,课题方案的制订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选题和课题方案制订大约要一个月时间,安排在10月。

E.实施研究

课题实施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到期终考试前进行,时间为两个月左右。

根据课题方案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以获得大量的原始材料,并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这是课题研究的核心阶段。我们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并开放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等,为研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对学生如何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何进行调查实验、查阅文献、外出采访等,都进行了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翔实记录研究过程、方法、结果(尤其是数据和典型事件),以文字、图表、照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呈现,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实践体验和感受。

F.指导结题报告(或论文)撰写

结题报告(或论文)撰写一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科学性是指题目与结论的合理程度,书写是否规范,文理是否通顺。真实性是指原始材料是否完整,结题报告(或论文)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原始材料完整是指有学生填写的研究记录,并附有必要的实验数据、图表、照片、调查访问录等。新颖性是观点和立意要有新意,文中结果与数据是通过实验和调查获得,是他人所没有的。二要注意在研究过程中重视原始材料的积累。三要注意学生论文切忌“成人化”。在撰写结题报告(或论文)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也未尝不可,但不能越俎代庖。

G.组织成果研讨与展示

研究成果的研讨与展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交流可使学生之间相互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对激励下一轮的课题研究起促进作用。可以先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交流展示,从中挑选优秀的课题参加校级、市级、省级的交流展示。力争对历年的研究性优秀课题进行汇编,由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发行。

论文撰写、总结、交流展示放在高一第二学期。

(4)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A.及时了解活动情况。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的情况,针对性进行指导、点拨和督促;组织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指导的内容主要为学生提供信息,启迪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探索。

B.争取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理解、关心和支持,与学生一起开发有价值的校外教育资源,为研究性学习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C.对活动过程的有效监控。根据学生的课题方案,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督促学生制定好每周的活动计划明细表,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的总结评价提供依据。

D.服务和参与。老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开展活动做好后勤工作,如联系实验室、图书馆、采访单位等。同时,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参与其中的某些活动。根据研究心血来潮同的目标定位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时段选择不同的切入口。有的可以按完整的过程和规范要求进行操作,有的可选择过程中某环节,或做资料收集、或设计方案、或数据处理、或材料分析等,在参与和指导过程中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开展教育研究,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第二,社区服务

   (1)组织形式:由教师组织或学生自由安排:①桃城区服务一般由学校组织;②其他社区由学生自行组织“某某社区服务小组”,一般不少于3人。

(2)时间安排:利用课余、假期时间分散进行,三年内的服务总时间不少于10个工作日。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教育处、团委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学生自行组织的,由学生本人在活动结束后将《社区服务记载卡》交社区记录。

(4)活动内容:为了便于管理,提高考核的信度,社区服务活动必须是小组形式,小组成员要三人以上,要求学生记录、获得有关证明材料,这样便于考核。中社区服务不少于十天,共有2个学分。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

   (1)组织形式:由学校统一组织,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

(2)时间安排:每学年总数不得少于一周,三年不少于三周。一学年一统计。

(3)活动记录: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学校教育处、团委统一记录,录入《综合实践活动档案》;社会调查、社团活动,以调查报告评奖情况、社团成果记录折算时间。

(4)学分认定:由课改处、团委、年级部初步认定,综合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5)活动内容:

A.八十华里远足。每年在高一下学期进行。

B.军训。每年8月底,对高一新生进行为期十天的军训活动,请武警部队官兵担任教官。

C.自救逃生大演练。每学期在三个年级举行。

D.利用寒暑假,抓住焦点、热点问题,利用课余、假期时间,进行环保、社情、国情、民情等调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说明:

   1.研究性学习的专项考察活动、社会调查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2.学校日常教育活动如升旗仪式、班会课,三操一活动,节日纪念活动、行政班的主题活动等不在社会实践范围。

(三)评价

1.评价原则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评价时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从有利于提高目标达成度出发,来考虑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所以,我们在评价时遵循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实践体验、重全员参与的原则。在评价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研究性掌心全过程,重点从开题评价、中期评价和结题评价着手。

二要注意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进行全面评价。

    三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形成创新、进取的氛围。

四要强调评价手段的多样性。研究性学习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1评价内容和方式

(1)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

及格要求:

A能参加活动,不无故缺勤。

B知识有所拓展,能力有所提高。

C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一定的解决问题能力。

D在活动中能提出有创意的建议。

良好要求:

A.自觉参与活动,不无故缺勤。

B.知识面明显,能力有所提高。

C.在活动中能直到一定的带头作用。

D.能参加校级成果展示。

E.在活动中敢于创新,主动关心他人。

优秀要求:

A.积极主动参加活动。

B.在活动中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展示。

C.参加校级以上获奖。

D.有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与老师同学关系融洽。

E.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对教师指导工作的

及格要求:

A.有活动课程学期计划和课时计划。

B.所辅导的学生参与面广、参与率高。

C.有一定的活动组织与辅导能力。

D.有研究精神,写有教学后记、教学反思。

E.能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反映良好。

良好要求:

A.有一定特色的活动计划与总结。

B.所辅导的学生合格率高。

C.有较强的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

D.有论文在校、市级上交流、发表。

E.学生的评价高。

优秀要求:

A.能独立组织公开示范活动。

B.所辅导的学生各方面发展较好,有学生在校内外竞赛中获奖。

C.团队精神强,能主动同其他老师研究、设计方案,探讨有效指导。

D.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交流。

(3)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主要评价教师指导和组织活动教学的方法是否适当,是否有利于活动课教育目标的实现。

A.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活动;

B.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广泛交往;

C.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设置活动目标;

D.活动内容能与学科课程整合;

E.活动与社会家庭有机联系;

F.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G.活动气氛活跃、愉悦;

H.学生乐于表现自己,发表见解;

I.在活动中教师起引导作用。

每学年末对综合实践活动对照评价表进行考评,对荣获优秀的指导老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学分管理

在评价的基础上严格进行学分管理,载入档案。

习题讲评制度

学科中心教研室要探索习题讲评课新模式,真正抓好和提高习题讲评的效益,并想方设法拿出提高学科质量的新办法、新举措。同时,要充分利用考试双向细目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讲须练、练必讲,但讲什么、练什么,讲多少、练多少,是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决定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效果,国家考试中心应书增副主任曾说过一句话:讲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讲评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于把握好一个“度”字,学生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于一个“悟”字。

1.讲评要做到“四忌”

(1)忌讲评无针对性。

(2)忌泛泛讲解抓不住重点。

(3)忌简单对答案分析不透,要点不清。

(4)就题论题,不归纳,不总结,不深化。

2.讲评力求做到:“四讲”

(1)归类讲评。对出现的问题要进行归类讲评,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2)重点讲评。精讲不等于少讲,而是针对讲评。针对讲评,从大的方面来说,讲重点、讲热点、讲双基应用的薄弱点,讲学生的易错、易混、易模糊点。具体讲每一个题时,应重在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

(3)注重过程评析。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展现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要这样想);针对学生思维缺陷,讲清错因,以达到“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教学效果。

(4)变式讲评。注重变式(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训练,从多角度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规律。讲评不能就题论题,更重要的是借题发挥。讲这个题的规范解答;讲这个题的深化变形;讲这个题与同类型题目的联系等,使讲评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四个“转变”

(1)从勤奋型转向效益型:从关心这堂课讲了多少转到学生掌握了多少,从关心学生做了没有转到学生悟出了多少,从关心解决一个问题转到解决一类问题。

(2)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从关心做了几张卷到关心解决了多少问题,从关心做了几道题到关心提高了多少分,从关心讲了几个知识点到关心掌握了多少个知识点。

(3)从包办型转向自主型:从学生跟着教师走到教师为学生服务,从学生跟着习题走到习题围着学生转(分类、归纳),从知识归纳问题到从问题出发归纳知识、提高能力。

(4)从全面型转向定向型:学生定向、习题定向、着力点定向。

4.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1)课堂容量问题。提倡增大课堂复习容量,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问题会花时间,非重点问题敢于取舍,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增大思维容量,减少废话,少做无用功。

(2)讲练比例问题。“满堂灌”或“大撒手”,都不利于学生复习。每堂课都要精讲精练,分配好讲练时间。

(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师生互动的真谛是让学生参与解题活动,启迪思维,点拨要害,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4)讲评的方式方法问题。必须做到评前认真阅卷,评与归类、纠错、变式、辩论等方式相结合;要抓错误点、失分点、模糊点、剖析根源,彻底矫正。

上一篇: 校本教研制度常态化的行动计划
下一篇: 试题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