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学校荣誉
名师讲堂
学子风采
多彩校园
名师讲堂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名师讲堂

第11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
作者:管理员  来源:原创  日期:2017-06-01   [] [] []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一课指的是汉武帝的“大一统”,其核心是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理解它的关键在于掌握以下几方面内容: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文化统一措施。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运用材料教学法,让学生从感知到任知,认识到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国家巩固统一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定位:

了解汉武帝的改革;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解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2、目标分析:

解汉武帝的改革;就是要分析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而削弱相权解决王国问题加强监察采取的措施和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原因、内容、影响。在掌握以上史实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认识到我国大一统格局在汉武帝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掌握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格局的历史地位。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受到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在学习过程中要突破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时期加强思想统一的原因与秦朝时期进行对比,达到掌握此问题的目的。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直观性,加深印象,增加课堂容量。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将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比,高度赞扬了汉武帝,那汉武帝到底有什么功绩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

问题一:汉武帝如何实现政治与经济的大一统?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补充材料: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汉族,字通,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惠帝刘盈的侄孙子(刘盈为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汉高祖的重孙子。其母王娡,在刘彻立太子同时被立为皇后。刘彻公元前157年生于长安,4岁时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公元前87年刘彻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葬于茂陵,谥号“孝武”,庙号世宗。

问题1:什么是大一统?

“大一统”就是实现对全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有效统治。

问题2:阅读材料,分析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原因?

资料一:新粮压着陈粮,一直堆到仓外,以致发霉腐烂。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到无法计算。

                                                     ——西汉初年至文景时期

       “文景之治”经济的发展局面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问题3:汉武帝统治时有哪些不利于大一统的因素?

资料一: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

丞相权力过大,严重威胁到皇权

资料二:汉武帝的叔叔梁王,是当时有名的诸侯王,他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问题4:汉武帝如何改革,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置内外朝。由皇帝近臣组成内朝,作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百官为外朝,作为执行机构,实现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的目的。

(2)削弱诸侯王权,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推恩令”。削弱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还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皇帝封这些子弟为侯,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统辖的郡管理。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抗,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3)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权。全国分为13州,设刺史一名,负责监察官员和豪强地主。

(4)加强中央的经济权。废止旧货币,由中央铸造五铢钱,通行全国;

例题1:人们常把“秦皇汉武”并称,其主要原因是(  C  )

A.修筑长城                            B.推行郡县制

C.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帝国        D.采用儒家学说治国

变式练习1:西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很大,已威胁到皇帝的统治,向皇帝建议实行“推恩令”来削弱诸侯国势力的是(  C  )

    A.萧何          B.董仲舒          C.主父偃         D.卫青

问题二汉武帝时期如何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 ?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掌握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大一统,在思想领域采取的措施。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及补充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提供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并结合学生回答进行补充和总结。

问题1:什么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是谁?

排斥和抑制其他各家学说,把儒家学说定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建议人:董仲舒

问题2: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资料一:西汉初年,诸子百家的各派人物还很活跃。诸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指责中央,对中央集权很不利。

思想的不统一,不利于中央集权,要实现思想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问题3: 汉武帝为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1)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

(2)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为官。

问题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如何?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问题5:如何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积极: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对儒家思想的传播,提高官员队伍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极:对其他各家思想予以排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问题6:对比“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中央集权。

不同点:焚书坑儒手段过于粗暴野蛮

例题2: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 C )

   A.贾谊           B.东方朔

   C.董仲舒          D.主父偃

变式练习2: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D )

   A.春秋后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初年         D.西汉盛期

六、目标检测

1.汉武帝为巩固国家统一采取的措施有(  A  )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  

③设太学      ④设置西域都护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电视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C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3、汉朝,颁布“推恩令”的帝王是( C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4、西汉时期,汉武帝颁布“推恩令”,七目的是(  D )

①维护皇帝的权威    ②恩赐亲戚    ③巩固统一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5、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B )

A.大学             B.太学                 C.中学              D.国子监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是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来加强中央集权:1、政治方面:削弱封国势力(颁布“推恩令”),强化监察制度(每周设“刺史”一名)。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通行五铢钱。3、思想文化方面: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八、配餐练习布置

A组题:1、2、3、4题

B组题:5、6、7题

C组题:8题

上一篇: 浅谈“问题引领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构建
下一篇: 专题六第一课 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